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
有出口的 ── 只要我們願意去看。
竟然是漫畫教導了我人生的祕密。
我睜開眼睛,笑了。溫德爾也對著我笑。這是同謀之間的笑,它說:別被騙了。雖然你好像有了驚天動地的突破,但這只是開始。我完全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挑戰,溫德爾也知道我知道,因為我們都知道另一件事:自由需要負責,而大多數人心裡多少害怕責任。
待在牢裡感覺更安全嗎?我再次想像牢房和它的出口。一部分的我勸我留下,另一部分的我叫我走。我選擇走。不過,在腦袋裡巡巡牢房是一回事,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出路是另一回事。
上面這段話,讓我想起幾年前還在台積電工作的自己。真的好像被困住了…
其實會想寫這篇文章,是因為覺得自己好像最近又有重蹈覆徹當時離開台積電前的感覺,
有種自己又把自己困住的感覺。被疫情困住的自己,被小孩綁住的自己,為五斗米折腰的自己。
我們怕的是什麼? 我們怕受傷。我們怕被羞辱。我們怕失敗,也怕成功。我們怕孤獨,也怕與人連結。我們怕聆聽內心的聲音。我們怕不快樂,我們也怕快樂過頭(夢裡總是樂極生悲)。我們怕得不到父母認可,也怕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。我們怕生病,也怕好運。我們怕嫉妒別人,也怕擁有太多。我們怕期待可能得不到的事物。我們怕改變,也怕沒有改變。我們怕孩子出事,怕工作出問題。我們怕失去掌控,也怕自己的力量。我們怕生命短暫,又怕離死亡太遠(我們怕死後被人遺忘)。我們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。 有些時候,我們得花點時間才能承認自己的恐懼,對自己承認尤其如此。
就像上面這段文字說的,或許我只是『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』。
但這本書看著,看著,好像也慢慢地讓我的想法變得比較不那麼負面了。
書中茱莉的心理治療中提到的一個比喻,很多人搭著飛機原本要去義大利旅行,還特別學了幾句『義大利文』也準備了很多『旅遊書』跟功課,結果下飛機以後發現到的是『荷蘭』…
我們總是抱怨著很多事情不如自己的計畫,人生這趟旅程的很多『計畫』,其實根本沒那麼重要…
心理治療師約翰.魏克蘭(John Weakland)晚年有句名言:「心理治療成功之前,是同一件屁事一再發生;心理治療成功之後,是一件屁事接著另一件屁事。」
我知道心理治療沒辦法讓我的問題全部消失,沒辦法防止新問題出現,也沒辦法保證我從此以後言行舉止永遠清明。心理師做的不是人格移植,而是幫你修磨稜角。病人在心理治療後可能情緒反應不再那麼激烈,態度不再那麼苛刻,心境更開放,也更能接納別人。
換句話說,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己。不過,認識自己的一部分是除去對自己的認識 ── 不再受你告訴自己的、關於你是什麼樣的人的故事所束縛,讓你活出自己的人生,不被你告訴自己的、關於你的人生的故事困住
當意識到自己被『困住』只是個起點,而非終點。
人終究難逃一死,而這珍貴短暫的一生,沒有人的終點可以脫離『死亡』。我們可以一直抱怨怎麼會搞錯旅行的目的地,抱怨怎麼跟自己想像中的『計畫』都不一樣?但也可以深呼吸放輕鬆,然後在機場買幾本『荷蘭的旅遊書』,繼續享受著這趟不在原本『計畫』中的旅行。
最近有時候的確會想如果當初沒有離開台積電,自己或許已經『財富自由』了。自己可能在新竹或竹北買了個房子,也可以繼續跟以前的好朋友三不五時就喇喇賽。但當初選擇離開了,現在回頭看看,更能理解,真的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,如果沒有出來走這一趟,或許現在以為可能會擁有的『財富』,並不會帶來『自由』,反而是把自己關進更深更深的牢裡。
其實當初會開始讀這本書是看到Youtuber 艾爾文的介紹,因為他在影片中說超乎他預期的好看,因此有點好奇內容到底是什麼?但剛開始看的時候,或許是因為好幾個故事線一起並行,所以也有些看不懂,但漸漸看下去好像也有點理解故事的內容,也慢慢被吸引了。『也許你該找人聊聊: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,以及我們的生活』,真的是一本蠻吸引人的書。下面附上艾爾文的影片以及作者在TED Talk 中的演講
- 人生好難,該怎麼辦?也許,你該找人聊聊 | 艾爾文
-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| Lori Gottlieb